胡亚荣(中)和活动主持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现场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谢助民)6月1日,东安县白牙市镇四小一年级学生小雷同学和妈妈开心极了,他们在32组选手中脱颖而出,10分钟包了20个乌米粽,获得第一名。这是东安银华农庄“粽情非遗·童趣乌香”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的精彩一幕。
当天,银华农庄大厅里弥漫着乌米的独特清香。70岁的非遗传承人胡亚荣(胡妈妈)向孩子们分享乌米饭乌米粽的制作技艺。
当工作人员把乌饭叶等九种植物叶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呼“哇!”“好神奇!”小朋友罗子琪说:“乌米粽好香,我们也要争当非遗传承人。”
胡亚荣(前排左)介绍乌饭叶
活动现场,胡亚荣用布满茧子的双手沉稳地介绍翠绿的乌饭叶。孩子们仿佛看到舂压过滤出的深紫汁液制成的乌水,再拌入当地优质糯米,做出黑里透亮的乌米。看着胡亚荣那双攒满岁月痕迹的手,依稀映照她在舜皇山下守护“舌尖上的非遗明珠”长达四十余载的时光。
胡亚荣年少时家境贫困,生活的艰辛铸就了她如“老黄牛”般坚韧的品格。当年陪嫁的石磨、犁耙与风车,如今静静躺在银华农庄一角,诉说着她与非遗乌米饭共同成长的创业岁月。
大庙口镇塘旁边村老党员唐明道介绍,“胡亚荣从扶犁耕田、挑牛粪的农家女,到生产队妇女队长,再到以‘三牛’精神为信条,担任基层供销社负责人搞活经营,最终成功创业,就像乌米一样,在时光的沉淀中散发出醇厚的韵味。”
小朋友在包乌米粽
这份四十余载坚守的情缘在银华农庄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中有了新的延续。三十多个孩子用小手笨拙地卷起粽叶,放入浸染乌汁的糯米,一个个模样可爱的乌米粽诞生了。胡亚荣不时指导孩子们:“今天你们包的每一个粽子,都是文化传承的种子。”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眸里,看到了千年乌饭习俗的传承希望。
如今,胡亚荣不再是独自守护这份非遗。东安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唐真介绍,在“非遗进农庄”实践中,乌饭制作技艺、东安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队伍从胡亚荣一人发展到50余人。年轻面孔开始在染坊与灶台间学习古法,探索乌米粽、东安鸡等非遗新的味觉体验。
小朋友在包乌米粽
看着孩子们包出的200余个乌米粽,胡亚荣露出欣慰的笑容。当稚嫩的童声诵读乌米饭传说时,这位七旬传承人知道,从舜皇山深处流淌而出的文化溪流,正流向更广阔的天地。岁月染白了她的鬓发,但乌米饭的情缘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
胡亚荣表示:“味道正,不愁卖。”农庄从端午前10天开始推出乌米粽,每天制作近2000个,依旧供不应求。
“今天,我包了3个乌米粽 ,在游艺活动中还套中了1个非遗东安鸡,学到了非遗知识,收获了非遗产品,我好高兴呀!”来自白牙市镇三小的潘馨仪小朋友开心不已。
潘馨仪(左)小朋友展示非遗东安鸡
银华农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是东安县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县已培育像胡亚荣这样的非遗传承人500余人,已培育非遗传承后备人才1000余名。
东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吃乌饭的习俗,端午前后流行包乌米粽送亲友。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传统特色美食资源,大力打造乌米粽美食文化新名片,涌现出100余个乌米粽特色小吃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该县借助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让非遗乌米粽搭上电商快车,走进千家万户。今年端午节、儿童节前后,全县每天网上销售乌米粽4000余个。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谢助民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0-2024Yong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永州市委宣传部、永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永州市融媒体中心(永州市广播电视台、永州日报社)
投稿邮箱:yz8358676@126.com 新闻报料:0746-8338110 监督反馈电话:18169221690 广告招商:19976601155 常年法律顾问:湖南(人和人)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0746-82255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2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84200133 湘ICP备14019368号-1 湘公网安备案证书第43110302000164号
胡亚荣(中)和活动主持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现场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谢助民)6月1日,东安县白牙市镇四小一年级学生小雷同学和妈妈开心极了,他们在32组选手中脱颖而出,10分钟包了20个乌米粽,获得第一名。这是东安银华农庄“粽情非遗·童趣乌香”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的精彩一幕。
当天,银华农庄大厅里弥漫着乌米的独特清香。70岁的非遗传承人胡亚荣(胡妈妈)向孩子们分享乌米饭乌米粽的制作技艺。
当工作人员把乌饭叶等九种植物叶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呼“哇!”“好神奇!”小朋友罗子琪说:“乌米粽好香,我们也要争当非遗传承人。”
胡亚荣(前排左)介绍乌饭叶
活动现场,胡亚荣用布满茧子的双手沉稳地介绍翠绿的乌饭叶。孩子们仿佛看到舂压过滤出的深紫汁液制成的乌水,再拌入当地优质糯米,做出黑里透亮的乌米。看着胡亚荣那双攒满岁月痕迹的手,依稀映照她在舜皇山下守护“舌尖上的非遗明珠”长达四十余载的时光。
胡亚荣年少时家境贫困,生活的艰辛铸就了她如“老黄牛”般坚韧的品格。当年陪嫁的石磨、犁耙与风车,如今静静躺在银华农庄一角,诉说着她与非遗乌米饭共同成长的创业岁月。
大庙口镇塘旁边村老党员唐明道介绍,“胡亚荣从扶犁耕田、挑牛粪的农家女,到生产队妇女队长,再到以‘三牛’精神为信条,担任基层供销社负责人搞活经营,最终成功创业,就像乌米一样,在时光的沉淀中散发出醇厚的韵味。”
小朋友在包乌米粽
这份四十余载坚守的情缘在银华农庄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中有了新的延续。三十多个孩子用小手笨拙地卷起粽叶,放入浸染乌汁的糯米,一个个模样可爱的乌米粽诞生了。胡亚荣不时指导孩子们:“今天你们包的每一个粽子,都是文化传承的种子。”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眸里,看到了千年乌饭习俗的传承希望。
如今,胡亚荣不再是独自守护这份非遗。东安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唐真介绍,在“非遗进农庄”实践中,乌饭制作技艺、东安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队伍从胡亚荣一人发展到50余人。年轻面孔开始在染坊与灶台间学习古法,探索乌米粽、东安鸡等非遗新的味觉体验。
小朋友在包乌米粽
看着孩子们包出的200余个乌米粽,胡亚荣露出欣慰的笑容。当稚嫩的童声诵读乌米饭传说时,这位七旬传承人知道,从舜皇山深处流淌而出的文化溪流,正流向更广阔的天地。岁月染白了她的鬓发,但乌米饭的情缘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
胡亚荣表示:“味道正,不愁卖。”农庄从端午前10天开始推出乌米粽,每天制作近2000个,依旧供不应求。
“今天,我包了3个乌米粽 ,在游艺活动中还套中了1个非遗东安鸡,学到了非遗知识,收获了非遗产品,我好高兴呀!”来自白牙市镇三小的潘馨仪小朋友开心不已。
潘馨仪(左)小朋友展示非遗东安鸡
银华农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第三届胡妈妈乌米饭非遗传承活动,是东安县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县已培育像胡亚荣这样的非遗传承人500余人,已培育非遗传承后备人才1000余名。
东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吃乌饭的习俗,端午前后流行包乌米粽送亲友。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传统特色美食资源,大力打造乌米粽美食文化新名片,涌现出100余个乌米粽特色小吃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该县借助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让非遗乌米粽搭上电商快车,走进千家万户。今年端午节、儿童节前后,全县每天网上销售乌米粽4000余个。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谢助民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