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向着新的希望奋斗”——市委办驻冷水滩区邓家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国新
刷新
“向着新的希望奋斗”——市委办驻冷水滩区邓家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国新
2024-05-09 16:33

永州新闻网讯 (通讯员 蒋国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要用最简明的词来概括驻村近一年的感受,我觉得“希望”二字最贴切。老百姓朴实的语言,就是一串串的希望:希望身体快好起来、希望卖个好价钱、希望考上好大学、希望粮食增产、希望风调雨顺、希望生活幸福……驻村以来,目之所及,都是希望的目光、希望的田野、希望的人们。

骆老的希望 镇住我的“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机关工作三十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去年5月组织安排我到冷水滩区邓家铺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在誓师大会上,我用了四个“满”来表达我的决心,孰知驻村后第一个镇住我的是72岁的老村医——骆宝华老先生。我所谓“满”怀信心的方案、规划、蓝图在村医务室的一堆“处方”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年逾古稀的骆宝华,是全村妇孺皆知的“老郎中”,德高望重,也因为医务室就在村委会里面的缘故,我驻村后第一个拜访的乡贤就是他。老先生从医50多年,全村村民几乎都在他这里看病拿药,留下一堆堆处方和看病记录,骆老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中风瘫痪26人,重病重疾21人,精神残疾7人,行动不便老人200多人,村中无劳动能力和留守儿童400多人。每当说到动情处,骆老深情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农村最大的现状就是在家年轻人少,农村老人多、病人多,农村老人们的希望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工作队盯住群众在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满口之乎者也。”骆老提出的“希望”,使我在后来入户走访和驻村帮扶时,更加注重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扶弱等方面。

去年,我们工作队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和物资100多人次,帮助监测户改造“爱心小屋”,将重病家庭纳入适老化改造,开展义诊活动50多人次,村里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到位。骆老的“希望”,让我逐渐踩准了基层工作的节奏,理清了驻村工作的思路,完成了角色转换与定位。

图:工作中的“骆老”

豪妈的希望 震动我的“魂”

幸福不在别处,就在当下。邓豪是我们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对象,1993年出生,正值壮年,中等身躯,体力很好,由于精神缺陷,大家叫他“小癫子”。他整天在村内四处漫游,常常自言自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们曾试图将他送往精神病院,可是他的家人坚决反对。

我刚到邓家铺村时,很怕他神经发作,搞伤我们。工作队住所大门是玻璃门,他经常深更半夜来敲门,看到他那蓬头垢面的黑影,我这一米八多的大个子,也头皮发麻。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要抽烟,以至于本已戒烟多年的我,驻村后也烟不离手,提神压惊还有“意外收获”。慢慢熟悉以后,有两件事让我感觉到邓豪的不同:第一件是每次我到他家走访,他都会主动给我让座;第二件是去年村委会收割芋头后,他在田里拾得一袋废弃的小芋头,用编织袋扛着回家时,在路上碰到我,他一定要送两个芋头给我感谢我。通过这两件事,才知他妈妈不同意把他送去精神病院的原因,邓豪虽然神志不清,但是心地善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打过人、骂过人,也没有搞过破坏,更没有乱拿别人的东西。豪妈的希望是邓豪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不能让他在外面受苦受欺侮,这样她才能安心。

邓豪妈妈的希望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发展产业、给予物质上的帮扶,更要关注群众精神上的需求。去年,我们工作队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以及新时代“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组织群众参与义演活动十余场,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乡村文明建设,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图:山青水绿的邓家铺村

张姨的希望 羞出我的“愧”

驻村生活是忙碌的、枯燥的,也是充实的、幸福的。张祥云老人今年八十岁,和我母亲同年,我叫她张姨。张姨很勤快,虽没种田,但种的蔬菜总是吃不完,她家离我们工作队住处不远,总是经常给我们送蔬菜。老人已是满头白发,饱经沧桑的脸上常挂着笑容,顺着皱纹平缓地铺散开来,慈祥而又温暖,细密的皱纹,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她质朴而热情,每次我们见面,她就招呼我“蒋队,来家里吃餐饭啰”。张姨是个老共产党员,当过村妇女主任,我从侧面了解到,她也曾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也曾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为村里忙上忙下、默默奉献,也曾把老百姓的一个个希望变为现实,如今的她无儿无女,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她从不谈过去,也从不抱怨,她喜欢谈希望谈明天,她说她的希望是以后越来越好。和张姨在一起,我能感觉到她的坚强、和善、慈祥、阳光……心里感觉很舒畅,她让我觉得自己不是 “外乡人”。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就像张姨,一路走来饱受艰辛,但她是成功的,因为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朝着心中的“希望”生活下去。对比自己,与其说是我在帮扶他人,不如说是无数个张姨在帮助我鞭策我,想到这里,我羞愧难当,觉得今后的路还很长。

图:在“张姨”家门口

回首驻村路,脑海里全是希望的眼神、希望的声音、希望的土地,骆老、豪妈、张姨……他们的希望让我刻骨铭心,还有老何、老邓、老张们的希望,是我必须攻下的一个个山头。展望新的征程,我更觉得驻村帮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敢有半点懈怠,尽管年近花甲,也必定珍惜机会,为实现邓家铺村的希望,为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扎根一线、奋力拼搏。

作者: 蒋国新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0-2024Yong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永州市委宣传部、永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永州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yz8358676@126.com 新闻报料:0746-8338110 广告招商:19976601155

常年法律顾问:湖南(人和人)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0746-82255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20007 湘ICP备14019368号-1 湘公网安备案证书第43110302000164号

永州新闻网-“向着新的希望奋斗”——市委办驻冷水滩区邓家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国新
“向着新的希望奋斗”——市委办驻冷水滩区邓家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国新
2024-05-09 16:33:57

永州新闻网讯 (通讯员 蒋国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要用最简明的词来概括驻村近一年的感受,我觉得“希望”二字最贴切。老百姓朴实的语言,就是一串串的希望:希望身体快好起来、希望卖个好价钱、希望考上好大学、希望粮食增产、希望风调雨顺、希望生活幸福……驻村以来,目之所及,都是希望的目光、希望的田野、希望的人们。

骆老的希望 镇住我的“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机关工作三十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去年5月组织安排我到冷水滩区邓家铺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在誓师大会上,我用了四个“满”来表达我的决心,孰知驻村后第一个镇住我的是72岁的老村医——骆宝华老先生。我所谓“满”怀信心的方案、规划、蓝图在村医务室的一堆“处方”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年逾古稀的骆宝华,是全村妇孺皆知的“老郎中”,德高望重,也因为医务室就在村委会里面的缘故,我驻村后第一个拜访的乡贤就是他。老先生从医50多年,全村村民几乎都在他这里看病拿药,留下一堆堆处方和看病记录,骆老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中风瘫痪26人,重病重疾21人,精神残疾7人,行动不便老人200多人,村中无劳动能力和留守儿童400多人。每当说到动情处,骆老深情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农村最大的现状就是在家年轻人少,农村老人多、病人多,农村老人们的希望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工作队盯住群众在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满口之乎者也。”骆老提出的“希望”,使我在后来入户走访和驻村帮扶时,更加注重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扶弱等方面。

去年,我们工作队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和物资100多人次,帮助监测户改造“爱心小屋”,将重病家庭纳入适老化改造,开展义诊活动50多人次,村里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到位。骆老的“希望”,让我逐渐踩准了基层工作的节奏,理清了驻村工作的思路,完成了角色转换与定位。

图:工作中的“骆老”

豪妈的希望 震动我的“魂”

幸福不在别处,就在当下。邓豪是我们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对象,1993年出生,正值壮年,中等身躯,体力很好,由于精神缺陷,大家叫他“小癫子”。他整天在村内四处漫游,常常自言自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们曾试图将他送往精神病院,可是他的家人坚决反对。

我刚到邓家铺村时,很怕他神经发作,搞伤我们。工作队住所大门是玻璃门,他经常深更半夜来敲门,看到他那蓬头垢面的黑影,我这一米八多的大个子,也头皮发麻。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要抽烟,以至于本已戒烟多年的我,驻村后也烟不离手,提神压惊还有“意外收获”。慢慢熟悉以后,有两件事让我感觉到邓豪的不同:第一件是每次我到他家走访,他都会主动给我让座;第二件是去年村委会收割芋头后,他在田里拾得一袋废弃的小芋头,用编织袋扛着回家时,在路上碰到我,他一定要送两个芋头给我感谢我。通过这两件事,才知他妈妈不同意把他送去精神病院的原因,邓豪虽然神志不清,但是心地善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打过人、骂过人,也没有搞过破坏,更没有乱拿别人的东西。豪妈的希望是邓豪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不能让他在外面受苦受欺侮,这样她才能安心。

邓豪妈妈的希望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发展产业、给予物质上的帮扶,更要关注群众精神上的需求。去年,我们工作队在全村范围内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以及新时代“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组织群众参与义演活动十余场,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乡村文明建设,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图:山青水绿的邓家铺村

张姨的希望 羞出我的“愧”

驻村生活是忙碌的、枯燥的,也是充实的、幸福的。张祥云老人今年八十岁,和我母亲同年,我叫她张姨。张姨很勤快,虽没种田,但种的蔬菜总是吃不完,她家离我们工作队住处不远,总是经常给我们送蔬菜。老人已是满头白发,饱经沧桑的脸上常挂着笑容,顺着皱纹平缓地铺散开来,慈祥而又温暖,细密的皱纹,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她质朴而热情,每次我们见面,她就招呼我“蒋队,来家里吃餐饭啰”。张姨是个老共产党员,当过村妇女主任,我从侧面了解到,她也曾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也曾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为村里忙上忙下、默默奉献,也曾把老百姓的一个个希望变为现实,如今的她无儿无女,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她从不谈过去,也从不抱怨,她喜欢谈希望谈明天,她说她的希望是以后越来越好。和张姨在一起,我能感觉到她的坚强、和善、慈祥、阳光……心里感觉很舒畅,她让我觉得自己不是 “外乡人”。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就像张姨,一路走来饱受艰辛,但她是成功的,因为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朝着心中的“希望”生活下去。对比自己,与其说是我在帮扶他人,不如说是无数个张姨在帮助我鞭策我,想到这里,我羞愧难当,觉得今后的路还很长。

图:在“张姨”家门口

回首驻村路,脑海里全是希望的眼神、希望的声音、希望的土地,骆老、豪妈、张姨……他们的希望让我刻骨铭心,还有老何、老邓、老张们的希望,是我必须攻下的一个个山头。展望新的征程,我更觉得驻村帮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不敢有半点懈怠,尽管年近花甲,也必定珍惜机会,为实现邓家铺村的希望,为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扎根一线、奋力拼搏。

作者: 蒋国新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