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文化中国行·探访古建筑老街区丨宁远神下李氏宗祠:从此溯源到唐朝宗室
刷新
文化中国行·探访古建筑老街区丨宁远神下李氏宗祠:从此溯源到唐朝宗室
2024-07-01 10:51 来源:今日永州

图片

厚厚的李氏族谱,颇为沧桑的祠堂功德碑,像两条平行的溪流,呈现在我的面前。无论选择哪一条,溯流而上,都可以追溯到唐朝宗室忠武王五代孙祖李守真的背影。打开族谱,就发现这样的记载:李千护,字守真,宋时由江西豫章郡吉水县因授桂阳郡守迁湘(见祠堂碑刻记载),开基于嘉禾县大塘头村。后繁衍生息,其中一脉迁冷水神下村,李氏家族日益庞大,也于此兴修路桥、宗祠、寺庵、路亭牌坊等,每朝每代均有添建和修缮。

整个宁远县冷水镇神下村的村民,大多数姓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祠堂——李氏宗祠。祠堂里有几块碑刻,最早的为清代嘉庆十八年癸酉岁(1813年)癸亥月重修祠堂所立。而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1813年、1835年、1907年、1947年多次重修和维修,由该村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村民集资修建,一直延续至今,整座宗祠现保存完好。

宗祠,是家族的圣殿,是一个家族文明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它记录着一个家族辉煌的历史,传承忠孝仁爱的家风,也彰显出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李氏宗祠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由前坪、表门、戏楼、观戏坪、观戏台、内院和上厅共同组成。其中,表门建筑为以后加修。

宗祠一进为三开间西洋式表门。明间设石匾额书“李氏宗祠”,墙顶连绵起伏,配合欧式宝瓶柱顶,次间饰菱形西洋雕花泥塑。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并兼并西洋建筑特色,是清末时期湖南地区少有的中西结合建筑,在南方宗祠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木雕、石雕和泥塑是宗祠的主导装饰,自表门至上厅的梁架、门窗、花罩、雀替等木雕的各式花鸟、走兽图案,各式石雕柱础、门槛石、石墩等,将民族文化与西洋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传统工艺与西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宗祠最吸引人的应当是八角戏台。那镂空雕刻的双龙戏珠,栩栩如生,是湖南民间木雕工艺的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戏台后面的两侧有两条上下场门,面对戏台右边的门俗称“出将”,当剧目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从“出将”那扇门出来;左边的门俗称“入相”,剧目表演完毕后,演员再从“入相”那扇门回去。把上下场门叫做“出将”和“入相”,有出则将军、入则丞相的寓意,是先祖们期望后辈皆成大器的美好愿望。立于戏台前方,我似乎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不知不觉融入到了这个大家族中。

宗祠还有八块裱金匾牌,是宁远李姓先民近千年来生产、生活和习俗的真实记录,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浓缩了舂陵的精神状态和美好追求,对研究舂陵的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李氏宗祠还有一个特点:古建筑群区域内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仅在宗祠的东侧就有恒温泉水井两口,古建筑群内有恒温水井共十多口,汇水池塘几处,建筑包围着水系,水系贯穿着建筑群,颇有三步一井,五步一池之感。因地下水丰富,各水井深度均较浅,各个水井由地下水系相连,一年四季恒温而流动,水质温暖而新鲜。水井四周多有廊道包围,人们围着水井洗衣、打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即使是下雨天,人们依然可以在水井边的廊道里围着水井边洗衣服边聊天,一副和合欢乐的景象,颇有世外桃源之安详和快乐之感。整座宗祠设计合理雄伟,在南方现存宗祠中少有。

就建筑风格来讲,神下李氏宗祠历经多次维修,在营造工艺技术和构造形制上,将传统工艺与西洋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不同时期民居修缮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19年,神下李氏宗祠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中瑜)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杨中瑜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0-2024Yong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永州市委宣传部、永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永州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yz8358676@126.com 新闻报料:0746-8338110 广告招商:19976601155

常年法律顾问:湖南(人和人)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0746-82255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20007 湘ICP备14019368号-1 湘公网安备案证书第43110302000164号

永州新闻网-文化中国行·探访古建筑老街区丨宁远神下李氏宗祠:从此溯源到唐朝宗室
文化中国行·探访古建筑老街区丨宁远神下李氏宗祠:从此溯源到唐朝宗室
2024-07-01 10:51:14 来源:今日永州

图片

厚厚的李氏族谱,颇为沧桑的祠堂功德碑,像两条平行的溪流,呈现在我的面前。无论选择哪一条,溯流而上,都可以追溯到唐朝宗室忠武王五代孙祖李守真的背影。打开族谱,就发现这样的记载:李千护,字守真,宋时由江西豫章郡吉水县因授桂阳郡守迁湘(见祠堂碑刻记载),开基于嘉禾县大塘头村。后繁衍生息,其中一脉迁冷水神下村,李氏家族日益庞大,也于此兴修路桥、宗祠、寺庵、路亭牌坊等,每朝每代均有添建和修缮。

整个宁远县冷水镇神下村的村民,大多数姓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祠堂——李氏宗祠。祠堂里有几块碑刻,最早的为清代嘉庆十八年癸酉岁(1813年)癸亥月重修祠堂所立。而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1813年、1835年、1907年、1947年多次重修和维修,由该村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村民集资修建,一直延续至今,整座宗祠现保存完好。

宗祠,是家族的圣殿,是一个家族文明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它记录着一个家族辉煌的历史,传承忠孝仁爱的家风,也彰显出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李氏宗祠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由前坪、表门、戏楼、观戏坪、观戏台、内院和上厅共同组成。其中,表门建筑为以后加修。

宗祠一进为三开间西洋式表门。明间设石匾额书“李氏宗祠”,墙顶连绵起伏,配合欧式宝瓶柱顶,次间饰菱形西洋雕花泥塑。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并兼并西洋建筑特色,是清末时期湖南地区少有的中西结合建筑,在南方宗祠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木雕、石雕和泥塑是宗祠的主导装饰,自表门至上厅的梁架、门窗、花罩、雀替等木雕的各式花鸟、走兽图案,各式石雕柱础、门槛石、石墩等,将民族文化与西洋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传统工艺与西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宗祠最吸引人的应当是八角戏台。那镂空雕刻的双龙戏珠,栩栩如生,是湖南民间木雕工艺的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戏台后面的两侧有两条上下场门,面对戏台右边的门俗称“出将”,当剧目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从“出将”那扇门出来;左边的门俗称“入相”,剧目表演完毕后,演员再从“入相”那扇门回去。把上下场门叫做“出将”和“入相”,有出则将军、入则丞相的寓意,是先祖们期望后辈皆成大器的美好愿望。立于戏台前方,我似乎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不知不觉融入到了这个大家族中。

宗祠还有八块裱金匾牌,是宁远李姓先民近千年来生产、生活和习俗的真实记录,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浓缩了舂陵的精神状态和美好追求,对研究舂陵的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李氏宗祠还有一个特点:古建筑群区域内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仅在宗祠的东侧就有恒温泉水井两口,古建筑群内有恒温水井共十多口,汇水池塘几处,建筑包围着水系,水系贯穿着建筑群,颇有三步一井,五步一池之感。因地下水丰富,各水井深度均较浅,各个水井由地下水系相连,一年四季恒温而流动,水质温暖而新鲜。水井四周多有廊道包围,人们围着水井洗衣、打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即使是下雨天,人们依然可以在水井边的廊道里围着水井边洗衣服边聊天,一副和合欢乐的景象,颇有世外桃源之安详和快乐之感。整座宗祠设计合理雄伟,在南方现存宗祠中少有。

就建筑风格来讲,神下李氏宗祠历经多次维修,在营造工艺技术和构造形制上,将传统工艺与西洋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不同时期民居修缮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19年,神下李氏宗祠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中瑜)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杨中瑜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