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州辖区,宁远县堪称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地方。据《宁远志》记载,宁远历代产生进士67名。其中,下灌村李郃为唐朝文宗年间(826—839年)状元,也是湖广第一状元。而在宁远县九嶷山附近,有两个堪称孪生兄弟的古村,一个叫久安背,一个叫东安头。这两个村同属湾井镇,直线相距不超过一公里。说它们孪生,因为都是李姓聚落,都因拥有一座翰林祠而知名。
迈进祠堂门槛,感觉一步跨入了大明那个喜庆的日子。那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的某天,在久安背村的李世南荣登翰林四百多年之后,同属宁远县湾井镇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进士及第,荣登翰林。此刻,东安头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整个家族举杯庆贺。只是李敷步入仕途的时候,也是大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导致李敷在史册中留下的痕迹甚少。唯康熙《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有些许载:“李敷,性谨厚,由工部郎出补知府,居官清慎,待物温直,无公过言行,政事皆可师法。”
尽管如此,李敷是村里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他那昂首挺胸走出家园的足音,一直激励着后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村人为纪念李敷而建了翰林祠。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家议论感觉一座祠堂太单调了,便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年),又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牌楼。1920年,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李子清返乡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捐银三百余两,倡议按亩计户捐款,共募集资金三千余两,进行修缮,形成现在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的格局。彼时,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堂内外,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翰林祠内,存清代、民国碑刻五方,祠东南200米处有石塔一座,它们构成这里的历史见证者。
从高空俯瞰,可以发现东安头村“前有照,后有靠”,就是前面有水照应着、背后有大山靠着,很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选址标准。翰林祠前面的木牌坊,是一座三间八柱重檐歇山顶建筑,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按照古建筑等级,它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牌坊上各式花鸟、飞禽走兽、妙曼人物等木雕栩栩如生。明间檐柱外扩形成“八”字,有“广纳聚财”之寓意。主楼四角盘龙绕柱而上,七层如意斗拱饰各式花色,层层昂头而上至檐口,正脊雕塑盘龙戏珠,戗尾泥塑卷花,坊额木匾题写“翰林祠”,匾下枋木雕彩绘百鸟朝凤,上枋木雕彩绘双龙夺珠,动感极强。四个飞檐挂有风铃,这在本地其他牌坊中比较少见,其作用是驱鸟,减少鸟的起落对飞檐造成的损害。在我眼里,它也是使者,为后人捎来明代进士李敷的足音。
翰林祠的特色在于祠门厅,这是一座马头硬山建筑,以木板隔成大门壁,共有三樘双开大门。正中大门上悬挂的是“进士”匾额,仿佛是李敷鲜活的微笑;大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南齐将军大唐状元之后,下联是炎宋翰林有明进士之家。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该村李氏是南齐征南大将军李道辨与大唐状元李郃之后裔,也是宋代翰林李世南之裔明进士李敷的后代。
两侧大门上分别挂的是“讲信”“修睦”的匾额,提示族人要讲究诚实守信,宗族和睦。
此外,祠堂内有连接上下厅的一座轿亭,平面呈正方形,上面又盖有四倒水的屋顶,就像古人坐的八抬大轿一样,既像轿又像亭。轿亭在一般祠里不见,必须是家族中有人做了有一定地位的官,才有资格修。由此推测,李敷曾官位较高。
2019年,东安头翰林祠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中瑜)
来源: 永州日报
作者: 杨中瑜
编辑:
在永州辖区,宁远县堪称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地方。据《宁远志》记载,宁远历代产生进士67名。其中,下灌村李郃为唐朝文宗年间(826—839年)状元,也是湖广第一状元。而在宁远县九嶷山附近,有两个堪称孪生兄弟的古村,一个叫久安背,一个叫东安头。这两个村同属湾井镇,直线相距不超过一公里。说它们孪生,因为都是李姓聚落,都因拥有一座翰林祠而知名。
迈进祠堂门槛,感觉一步跨入了大明那个喜庆的日子。那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的某天,在久安背村的李世南荣登翰林四百多年之后,同属宁远县湾井镇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进士及第,荣登翰林。此刻,东安头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整个家族举杯庆贺。只是李敷步入仕途的时候,也是大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导致李敷在史册中留下的痕迹甚少。唯康熙《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有些许载:“李敷,性谨厚,由工部郎出补知府,居官清慎,待物温直,无公过言行,政事皆可师法。”
尽管如此,李敷是村里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他那昂首挺胸走出家园的足音,一直激励着后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村人为纪念李敷而建了翰林祠。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家议论感觉一座祠堂太单调了,便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年),又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牌楼。1920年,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李子清返乡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捐银三百余两,倡议按亩计户捐款,共募集资金三千余两,进行修缮,形成现在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的格局。彼时,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堂内外,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翰林祠内,存清代、民国碑刻五方,祠东南200米处有石塔一座,它们构成这里的历史见证者。
从高空俯瞰,可以发现东安头村“前有照,后有靠”,就是前面有水照应着、背后有大山靠着,很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选址标准。翰林祠前面的木牌坊,是一座三间八柱重檐歇山顶建筑,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按照古建筑等级,它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牌坊上各式花鸟、飞禽走兽、妙曼人物等木雕栩栩如生。明间檐柱外扩形成“八”字,有“广纳聚财”之寓意。主楼四角盘龙绕柱而上,七层如意斗拱饰各式花色,层层昂头而上至檐口,正脊雕塑盘龙戏珠,戗尾泥塑卷花,坊额木匾题写“翰林祠”,匾下枋木雕彩绘百鸟朝凤,上枋木雕彩绘双龙夺珠,动感极强。四个飞檐挂有风铃,这在本地其他牌坊中比较少见,其作用是驱鸟,减少鸟的起落对飞檐造成的损害。在我眼里,它也是使者,为后人捎来明代进士李敷的足音。
翰林祠的特色在于祠门厅,这是一座马头硬山建筑,以木板隔成大门壁,共有三樘双开大门。正中大门上悬挂的是“进士”匾额,仿佛是李敷鲜活的微笑;大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南齐将军大唐状元之后,下联是炎宋翰林有明进士之家。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该村李氏是南齐征南大将军李道辨与大唐状元李郃之后裔,也是宋代翰林李世南之裔明进士李敷的后代。
两侧大门上分别挂的是“讲信”“修睦”的匾额,提示族人要讲究诚实守信,宗族和睦。
此外,祠堂内有连接上下厅的一座轿亭,平面呈正方形,上面又盖有四倒水的屋顶,就像古人坐的八抬大轿一样,既像轿又像亭。轿亭在一般祠里不见,必须是家族中有人做了有一定地位的官,才有资格修。由此推测,李敷曾官位较高。
2019年,东安头翰林祠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中瑜)
来源: 永州日报
作者: 杨中瑜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