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2024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就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他寄语广大师生,“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
这是一次从“大”处着眼的调研,也是湖南一师历久弥新的青春回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覃思/摄)
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倡导的教育理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和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不仅在湖南一师的育人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中国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作“三不朽”,意为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历史与现实的步道,凝望湖南一师的百年风华,可清晰看到其践行校训校风,弘扬“三不朽”理念,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鲜明路径。
立德:千年学府的前世今生
1920年,中国教育界先驱杨昌济留下临终遗言:“救国唯有依仗毛、蔡两人。”
这一前瞻性判断,最终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所证实。
一所小小学校,何以影响中国命运?这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逻辑。“德”字的根基,千百年来,稳稳生长在“一师”土壤。
湖南一师的前身是古城南书院。
公元1161年,南宋理学大家张浚、张栻父子在长沙妙高峰下创建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朱张会讲,更是盛极一时。
▲晚清时期城南书院图(见《城南书院志》卷二)。(图源:湖南政研网)
元明两代,书院几经变迁,1822年,复建于原址妙高峰下。名士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等来此讲学,湘学大拿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等曾在此藏修或求学。
1903年,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后更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虽数次更名,但唯一不变的,是“第一师范”四个字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义。
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五年多的求学时光。杨昌济是教他修身、教育两门课程的老师。
杨昌济曾对校长张干说:“此子绝非池中鱼,将来的中国,尽掌握在此等年轻人手中!”
▲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教室。(赵化/摄)
“此等年轻人”,即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为代表的“一师”群英,也是日后改写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
他们把修德作为自我塑造的起点,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
于是,有了青年毛泽东“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的全面发展、“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的“三不谈”原则;有了“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远大抱负和“进步思想、张扬主义”的理性光芒。
时间流淌千年,从湖湘文化高地到湖湘人才高地,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学校不平凡的历程,更是教育理念“以德为先”的一脉相承。
如今,从“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到一堂堂大思政课,从12门校本红色课程到东方红校区“数风流人物”的“红墙”,学校以厚重历史甚至一砖一瓦为教材,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正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所说,虽然时代不同,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报国之才、强国之才,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立功:百年师范的千秋功业
“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首豪气干云的湖南一师校歌,振聋发聩,尽显进步意识。要想“蔚为万夫雄”,便要建功立业,成就第二重“不朽”。
从中国教育看,湖南一师开了湖南现代师范教育之先河。
1914年前后,湖南一师大先生云涌,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名师怀抱教育救国理想,前来任教;蔡元培、杜威、罗素等大家,欣然受聘来湘讲学。
一面“启民智、倡新学”的进步旗帜,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为国育才,用知识改变积贫积弱的国运,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社会现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校园。(赵化/摄)
英杰辈出,源自办学者的长远治学眼光。
当时的湖南一师,秉持民本主义的教育方针、以“知耻”为中心的校训,唤醒了学子们的爱国热情,知国耻而后勇,最终缔造了史诗般的成就。
从中国革命看,湖南一师又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
在这里,毛泽东“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与好友萧子升穷游湖南十余县市,写下厚厚的考察笔记;他坚持风中呐喊、雨中横渡、冷水洗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在这里,蔡和森饿着肚子读书,宁可一两天不吃东西;他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新民学会、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引领更多“一师”学友、湘籍青年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参加中共一大的13人里,湖南一师走出3人;280多名革命家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湖南一师的红色基因。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中国革命,湖南一师都不负“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建功立业。
一师学子,接力担当从教育救国、教育报国到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如今,正“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正如立志学成后当乡村教师的一师学生黎洁所说,“我将牢记嘱托,担负起青年应有的责任,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风采”。
立言:历久弥新的精神脊梁
春天的妙高峰,细雨霏霏,万物生长。
清风吹过长满绿藤的红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湖南一师长与流芳、宛然浮玉的沉稳与灵秀,仍然是千载不变的模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一师学子挺起精神的脊梁。
今天,当步入城南书院校区,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格外醒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训。(郭晓龙/摄)
前者为一师学生毛泽东所题,后者为一师老师徐特立所写。
毛泽东与徐特立既是师生,更是革命战友。他们的题词总结了一师治学育才的方向,也高度契合共产党人一贯的作风与立场。
事实上,一师百年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在中国革命与社会进步的鼓点之上。
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文化内涵丰富。它积极倡导“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大力发扬“人民本体”的人文精神,引导树立“为国为民”的高远志向。这是湖南一师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
而观其校风,无论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还是“传道树人 丽泽风长”“学思并进 知行合一”“唯实唯新 善作善成”,都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亦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不谋而合。
一所好学校,必立不朽之言,启迪智慧,塑造精神。
建校以来,一代代毕业生从一师走出,或投身中国革命,或跻身教育战线。他们以出众的胆识与才华,做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和时代洪流中的“实干家”。
近年来,一师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他们扎根基层,在偏僻乡村,用大爱与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路。
同时,学校大力培养奋战在智造湖南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大工匠”和企业家,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添砖加瓦。
妙高峰千年耸立,湘江水万古流淌。
山水之间,湖南一师百年正青春。
在这里,千年文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激昂,大先生与大学生共成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参观学习。
一堂堂沉浸式“大思政课”天天上演,融入生活,就在身旁。
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周,都要集体观看《恰同学少年》。
百年前与百年后的人与事,在光影中相会。
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爱国豪情,感染着今天的一师学子,鼓舞他们沿着红色足迹,执起信仰火把,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青春热血谱写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传奇。
世界属于青年,世界需要青年。
他们胸怀千秋家国梦,志存高远为苍生。
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期许,正奔向新的未来,去持续释放“更大的光明”。
来源: 红网
作者: 陈晓丹
编辑:
□陈晓丹
2024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就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他寄语广大师生,“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
这是一次从“大”处着眼的调研,也是湖南一师历久弥新的青春回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覃思/摄)
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倡导的教育理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和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不仅在湖南一师的育人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中国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作“三不朽”,意为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历史与现实的步道,凝望湖南一师的百年风华,可清晰看到其践行校训校风,弘扬“三不朽”理念,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鲜明路径。
立德:千年学府的前世今生
1920年,中国教育界先驱杨昌济留下临终遗言:“救国唯有依仗毛、蔡两人。”
这一前瞻性判断,最终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所证实。
一所小小学校,何以影响中国命运?这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逻辑。“德”字的根基,千百年来,稳稳生长在“一师”土壤。
湖南一师的前身是古城南书院。
公元1161年,南宋理学大家张浚、张栻父子在长沙妙高峰下创建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朱张会讲,更是盛极一时。
▲晚清时期城南书院图(见《城南书院志》卷二)。(图源:湖南政研网)
元明两代,书院几经变迁,1822年,复建于原址妙高峰下。名士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等来此讲学,湘学大拿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等曾在此藏修或求学。
1903年,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后更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虽数次更名,但唯一不变的,是“第一师范”四个字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义。
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五年多的求学时光。杨昌济是教他修身、教育两门课程的老师。
杨昌济曾对校长张干说:“此子绝非池中鱼,将来的中国,尽掌握在此等年轻人手中!”
▲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教室。(赵化/摄)
“此等年轻人”,即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为代表的“一师”群英,也是日后改写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
他们把修德作为自我塑造的起点,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
于是,有了青年毛泽东“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的全面发展、“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的“三不谈”原则;有了“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远大抱负和“进步思想、张扬主义”的理性光芒。
时间流淌千年,从湖湘文化高地到湖湘人才高地,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学校不平凡的历程,更是教育理念“以德为先”的一脉相承。
如今,从“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到一堂堂大思政课,从12门校本红色课程到东方红校区“数风流人物”的“红墙”,学校以厚重历史甚至一砖一瓦为教材,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正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所说,虽然时代不同,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报国之才、强国之才,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立功:百年师范的千秋功业
“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首豪气干云的湖南一师校歌,振聋发聩,尽显进步意识。要想“蔚为万夫雄”,便要建功立业,成就第二重“不朽”。
从中国教育看,湖南一师开了湖南现代师范教育之先河。
1914年前后,湖南一师大先生云涌,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名师怀抱教育救国理想,前来任教;蔡元培、杜威、罗素等大家,欣然受聘来湘讲学。
一面“启民智、倡新学”的进步旗帜,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为国育才,用知识改变积贫积弱的国运,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社会现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校园。(赵化/摄)
英杰辈出,源自办学者的长远治学眼光。
当时的湖南一师,秉持民本主义的教育方针、以“知耻”为中心的校训,唤醒了学子们的爱国热情,知国耻而后勇,最终缔造了史诗般的成就。
从中国革命看,湖南一师又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
在这里,毛泽东“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与好友萧子升穷游湖南十余县市,写下厚厚的考察笔记;他坚持风中呐喊、雨中横渡、冷水洗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在这里,蔡和森饿着肚子读书,宁可一两天不吃东西;他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新民学会、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引领更多“一师”学友、湘籍青年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参加中共一大的13人里,湖南一师走出3人;280多名革命家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湖南一师的红色基因。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中国革命,湖南一师都不负“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建功立业。
一师学子,接力担当从教育救国、教育报国到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如今,正“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正如立志学成后当乡村教师的一师学生黎洁所说,“我将牢记嘱托,担负起青年应有的责任,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风采”。
立言:历久弥新的精神脊梁
春天的妙高峰,细雨霏霏,万物生长。
清风吹过长满绿藤的红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湖南一师长与流芳、宛然浮玉的沉稳与灵秀,仍然是千载不变的模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一师学子挺起精神的脊梁。
今天,当步入城南书院校区,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格外醒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训。(郭晓龙/摄)
前者为一师学生毛泽东所题,后者为一师老师徐特立所写。
毛泽东与徐特立既是师生,更是革命战友。他们的题词总结了一师治学育才的方向,也高度契合共产党人一贯的作风与立场。
事实上,一师百年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在中国革命与社会进步的鼓点之上。
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文化内涵丰富。它积极倡导“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大力发扬“人民本体”的人文精神,引导树立“为国为民”的高远志向。这是湖南一师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
而观其校风,无论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还是“传道树人 丽泽风长”“学思并进 知行合一”“唯实唯新 善作善成”,都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亦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不谋而合。
一所好学校,必立不朽之言,启迪智慧,塑造精神。
建校以来,一代代毕业生从一师走出,或投身中国革命,或跻身教育战线。他们以出众的胆识与才华,做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和时代洪流中的“实干家”。
近年来,一师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他们扎根基层,在偏僻乡村,用大爱与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路。
同时,学校大力培养奋战在智造湖南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大工匠”和企业家,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添砖加瓦。
妙高峰千年耸立,湘江水万古流淌。
山水之间,湖南一师百年正青春。
在这里,千年文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激昂,大先生与大学生共成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参观学习。
一堂堂沉浸式“大思政课”天天上演,融入生活,就在身旁。
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周,都要集体观看《恰同学少年》。
百年前与百年后的人与事,在光影中相会。
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爱国豪情,感染着今天的一师学子,鼓舞他们沿着红色足迹,执起信仰火把,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青春热血谱写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传奇。
世界属于青年,世界需要青年。
他们胸怀千秋家国梦,志存高远为苍生。
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期许,正奔向新的未来,去持续释放“更大的光明”。
来源: 红网
作者: 陈晓丹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