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道县:“以工代赈”建农田 促进家门口就业
刷新
道县:“以工代赈”建农田 促进家门口就业
2024-12-23 16:14 来源:今日永州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尹俊和 何书梅 周小林建好粮田惠民生,以工代赈促增收。今年,道县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创新工作模式,结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积极引导项目区劳动力通过以工代赈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赈”的作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提高等目标。

在寿雁镇高枧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抓住晴好天气砌排灌渠、修建机耕道,挖掘机、推土机、水沟滑膜机轰隆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这个工地里,除了几个精密仪器操作工,剩下的工人全部都是周边的村民。该地通过以工代赈的建设方式,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加快了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进度,同时项目的质效也得到了保障。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何江云:“项目是从10月份开始动工,整体田改已经完成200多亩,现在正在进行灌水渠和排水渠的施工,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80%,预计12月底可以全部竣工。”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高枧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今年以工代赈项目之一,涉及田形调整、排灌渠道建设、机耕道建设、土壤培肥及改良等多个方面。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何江云:“根据以工代赈的相关政策,施工的工人全部都是本村及周边的富余劳动力、特殊困难群众以及返乡务工人员,村民进场以后以老带新,对村民进行安全和技术培训,以保障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正在排灌渠建设现场忙上忙下的师傅是高枧村的村民何加保,刚到建设队伍的时候,他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周的水渠修砌技术,现在对于砌水渠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甚至还当起了“老师傅”。他现在的工作地距离家门口只有10分钟的路程,与之前外出务工相比,收入不仅提高了还能照顾到家里的大小事务。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村民何加保:“开始进场的时候,不太会,跟着师傅学久了,学久了老板就给我200多块钱一天了,就在我们本村附近,可以顾的到家里了。”

为了充分贯彻以工代赈项目以“劳务”代“赈济”的宗旨,自项目开工以来,施工方积极与村党支部对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自愿报名、因岗选人、以老带新等方式,吸引当地村民加入到施工队伍当中。同时,按照“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优先录用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目前,该项目的实施已带动高枧村46名村民就近务工,预计将发放劳务报酬9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9000余元,对群众增收产生了明显赈济效果。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村民何加保:“这工程是我们自己的,这地也是我们自己的,来修的也是我们村里来人来修,反正做的我们看到是有那么踏实的。”

今年以来,道县高度重视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创新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把以工代赈模式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让脱贫户、监测户通过务工形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动报酬,实现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的良好局面。

道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宪勇:通过“以工代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农民主动“嵌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的主体作用,打通“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最后一公里,建立农民参与建设、参与监督、参与验收、参与管护的全程“嵌入”机制,不仅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透明性、公开性与公平性。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补缺补短补软、雪中送炭”作用。今年,道县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共计3个标段。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1个,其余项目正有序推进;累计吸纳当地劳动力180人,发放劳务报酬220万元。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尹俊和 何书梅 周小林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0-2024Yong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永州市委宣传部、永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永州市融媒体中心(永州市广播电视台、永州日报社)

投稿邮箱:yz8358676@126.com 新闻报料:0746-8338110 监督反馈电话:18169221690 广告招商:19976601155 常年法律顾问:湖南(人和人)永州律师事务所咨询:0746-82255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2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84200133 湘ICP备14019368号-1 湘公网安备案证书第43110302000164号

永州新闻网-道县:“以工代赈”建农田 促进家门口就业
道县:“以工代赈”建农田 促进家门口就业
2024-12-23 16:14:03 来源:今日永州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尹俊和 何书梅 周小林建好粮田惠民生,以工代赈促增收。今年,道县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创新工作模式,结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积极引导项目区劳动力通过以工代赈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赈”的作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提高等目标。

在寿雁镇高枧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抓住晴好天气砌排灌渠、修建机耕道,挖掘机、推土机、水沟滑膜机轰隆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这个工地里,除了几个精密仪器操作工,剩下的工人全部都是周边的村民。该地通过以工代赈的建设方式,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加快了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进度,同时项目的质效也得到了保障。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何江云:“项目是从10月份开始动工,整体田改已经完成200多亩,现在正在进行灌水渠和排水渠的施工,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80%,预计12月底可以全部竣工。”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高枧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今年以工代赈项目之一,涉及田形调整、排灌渠道建设、机耕道建设、土壤培肥及改良等多个方面。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何江云:“根据以工代赈的相关政策,施工的工人全部都是本村及周边的富余劳动力、特殊困难群众以及返乡务工人员,村民进场以后以老带新,对村民进行安全和技术培训,以保障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正在排灌渠建设现场忙上忙下的师傅是高枧村的村民何加保,刚到建设队伍的时候,他跟着老师傅学习了一周的水渠修砌技术,现在对于砌水渠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甚至还当起了“老师傅”。他现在的工作地距离家门口只有10分钟的路程,与之前外出务工相比,收入不仅提高了还能照顾到家里的大小事务。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村民何加保:“开始进场的时候,不太会,跟着师傅学久了,学久了老板就给我200多块钱一天了,就在我们本村附近,可以顾的到家里了。”

为了充分贯彻以工代赈项目以“劳务”代“赈济”的宗旨,自项目开工以来,施工方积极与村党支部对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自愿报名、因岗选人、以老带新等方式,吸引当地村民加入到施工队伍当中。同时,按照“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优先录用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目前,该项目的实施已带动高枧村46名村民就近务工,预计将发放劳务报酬9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9000余元,对群众增收产生了明显赈济效果。

道县寿雁镇高枧村村民何加保:“这工程是我们自己的,这地也是我们自己的,来修的也是我们村里来人来修,反正做的我们看到是有那么踏实的。”

今年以来,道县高度重视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创新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把以工代赈模式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让脱贫户、监测户通过务工形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动报酬,实现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的良好局面。

道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宪勇:通过“以工代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农民主动“嵌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的主体作用,打通“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最后一公里,建立农民参与建设、参与监督、参与验收、参与管护的全程“嵌入”机制,不仅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透明性、公开性与公平性。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补缺补短补软、雪中送炭”作用。今年,道县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共计3个标段。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1个,其余项目正有序推进;累计吸纳当地劳动力180人,发放劳务报酬220万元。

来源: 今日永州

作者: 尹俊和 何书梅 周小林

编辑: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永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更改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5 湘ICP备140193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