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村晚助力乡村文化“热辣滚烫”
2025-01-24 14:40:12
来源:今日永州
拉二胡的村民唱起了耳熟能详的《浏阳河》,身穿蓝褂的“锦衣卫”正在敲锣巡逻,不远处还有打糍粑、滤豆腐等民俗表演……1月22日,湖南省岳阳市千年古村张谷英村,一条由村民当主角的沉浸式乡村游线路吸引着游客们拍照打卡,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在此举行。
“村晚”,这是一个坚持农民主角、农业主线、农村主场的宽广舞台,是直观呈现乡土文化的生动载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基因”也被有效激活。在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参与下,各种乡村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村晚”成为了现象级的乡村文化产品,贵州“村晚”甚至晋升为乡村文化省级“地标”。正因为村晚之于乡村文化的巨大诠释、弘扬和促进作用,并释放出愈发可观的社会发展效益,自2020年起,文旅部已连续五年在全国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各地创新形式办“村晚”,促进了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村晚聚焦弘扬发展乡村文化,植根广袤乡村,汲取现代文明滋养,使乡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具象化,让“乡愁”“乡恋”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守正创新、“热辣滚烫”。
村晚应体现“村”特色。立足乡村、服务乡村是村晚的定位和使命。村晚的举办地点、节目安排、参与主体应以乡村为中心,要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要坚持农趣农味,鼓励开展“斗舞”“对歌”“才艺比拼”等竞技性活动,由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用“小节目”来体现“大主题”,生动展现乡村振兴的新成就、新气象。要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阳春白雪”,而忽视了应有的“乡土烟火气”,把视角瞄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好经验、新动向、新问题,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求所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于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蔚然成风。
村晚要做好“融”文章。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开辟“村晚+”特色节庆节日、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推动“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向文化和旅游节庆展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支持“村晚”进街区、进景区,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云上村晚”,提升村晚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影响力,使村晚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有着“民间故宫”之誉的张谷英村,村晚围绕“好潮、好嗨、好玩、好吃”春节主题,融入庙会、年货节等元素,运用“文化+科技”手段讲述湖湘百姓故事,为景区设计了一条古道游线路,千年古村深厚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视野,这为各地办村晚提供了可行范本。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晚”正是乡村文化铸魂工程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相信,随着各地“村晚”走深走实、大放异彩,将会有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落地基层、惠及群众,乡村文化将有更多的展示机会,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也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更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可期、大有可有。